高考
2018-06-06 13:40:45
  • 0
  • 0
  • 0
  • 0

科举制度赋予寒门学子的机会和力量

今年的高考应该属于零零后,全国海选,孩子们加油。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光宗耀祖,这是焦虑和期待中的每位家长的普世众望。而高考则是孩子们鲤鱼跳龙门需要穿越的第一道重要关口和防火墙。拥堵是北京以及北上广深甚至全国各大城市的同种现象的路况。

坊间和业界曾有些关于高考的诟病,还有些需要耿耿于怀的关于高考改革的关键词诸如地域、片区、舞弊、分数、非京籍等等。但是之于我从来都是高考甚至历代王朝科举制度的拥趸者。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安排,才赋予了无论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四海八荒的寒门学子们以平等的机会和为此奋发向上的力量。这种制度安排打破了世袭、重组了结构,改良了国家和社会决策层的中间力量,通过这样的考试,让无数寻常百姓家的孩子们通过专注而刻苦的学习和研究获得了享受更高水准教育的资源机会和未来参与社会治理甚至国家管理的想象空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是自然法则亦属社会道法自然的规律。

那些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亦或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才能到校的学生,那些砍柴养牛放羊甚至泡在水田或者弯腰锄草犁地采茶贴补家用然后才能在灯光下读书写作业的梓潼,高考,是给与这样的底层孩子们的最好放生和重生机会,是铺向他们通往更广阔更辽远世界的路途,虽然千里迢迢前程遥遥,甚至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地经过层层考试和选拔,虽然能够登陆名校大门的学生仍属于小概率事件,但是有廖胜于无。无论富贵和贫穷,无论天南和地北,一年一度的高考为全国高三学生们打开了可以瞭望新世界的窗口,拿到录取通知书则是他们开启新生活新学业新视野的破茧成蝶的新旅程。

头悬梁,锥刺骨。这样的场景和情节描述的正是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苦读精神和励志故事。

渔樵耕读。这样的词语更是诗书礼仪之家的生活状态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风格范式。

虽然高考的日子已不再属于我们这个年纪,但是每年此时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不为自己曾经苦读的少年时期,而是因为父母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的原生家庭主旨内容。一将功能万骨枯,吾总是联想起这个成语,一个孩子获得走出家乡去往全国高校的机会,背后默默支持而奉献给他的往往是无数的父母和举全族全员之力的家庭,甚至牺牲了自己求学机会的兄弟姐妹,对于那些家境窘迫的寒门。

仍然清晰地记得我的那年高考,连续三天,父亲每天早晨都要天刚蒙蒙亮就起床然后骑着自行车奔波几十里赶到我寄宿的学校,高考期间戒备森严的学校大门肯定地进不去的,他就在校门口外的操场边树荫下等啊等啊,算好每个科目考试结束的时间,踩着点儿买好了冰棍儿雪糕然后在铁艺镂空的栅栏门等候,每考完一个科目,我便会从考场中飞奔出来跑向举着冰棍儿雪糕等待着我的父亲,他踮着脚尖儿隔着镂空花格的大门缝隙把冷饮送到我的手上,因为同时门口还熙熙攘攘拥挤着很多这样的家长们。

仍然清晰地记得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岁月,那些备考如临战的日子,那些晚上学校息了灯还要继续秉烛夜读甚至被巡逻的老师赶回宿舍还要偷偷打开手电筒在被窝儿里翻课本看习题的不眠之夜。我们从家乡从古老的中学里走出到外面的世界,继续读大学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博士后,甚至边工作边创业边研修,未敢懈怠未敢片刻稍停。因为曾经支撑我们的父母已在不知不觉中老去而我们渐渐已成为家庭的支柱和社会的中坚,太多的责任需要放在肩头责无旁贷地亲自担纲,甚至像我们父母当年那样,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而且不忘初心。

遴选品学兼优者,这是现代高考制度和历史上科举制度的通用宗旨,亦是历代帝王对于人才的渴望和遴选之道,有的古圣先贤就是通过考试而胜出的及第状元。记得《雍正王朝》电视剧中描述某年皇帝亲自殿试,考生们在皇帝监考之下答题,有位寒门出身的考生因营养不良和过度紧张而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在考场眩晕昏迷,所有考生陆陆续续交了试卷而唯独他到了最后还没有答完题目,那场考试因为这一个考生而持续到晚上甚至到了掌灯时分,雍正皇帝亲手举着蜡烛放到他正在工工整整答题书写的几案上,放低声音悄悄地对他耳语着说“不要急,好好想,慢慢写,直到完成……”

这样的情节和对话不禁让我潸然泪下,透过朦胧的康乾盛世,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君王对于人才的思慕和爱惜。才子常有而明主难求,正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谁说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全民阅读举国书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历经千百年的渡劫和洗礼而今的高考不仅仅是遴选的手段而已然成为某种仪式和一年一度的情节,以纪念、以回忆、以勉励、以感恩、以缅怀。

经过了上个世纪的那场高考,这个年龄的我们甚至还是经常连做梦都在紧张地参加考试,考试已是人生,但愿从此依然,既是考官,亦是考生。

张闻素 2018/6/6北京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